車用潤滑油SA、SC、SE、SG、SJ的發展進化過程是跟汽車、尤其是汽車發動機的發展分不開的。一般來說,可用分為以下六代:
第一代——初始狀態(1940年以前)
由于發動機功率小,機件間隙大,公路也不利于長途高速疾馳,發動機的工作條件十分緩和,用不加任何添加劑的礦物油(相當于目前的SA級)就可滿足要求。
第二代——初級發展階段(1940-1965)
第二次世界大戰后,各國開始大量使用V—8缸發動機。由于這種發動機的體積小,馬力大,機油的溫度較高,機油氧化和軸承腐蝕、擦傷和高溫沉積物增多等問題嚴重。相應出現了加有抗氧、抗腐添加劑的(相當于目前的SB級)汽油機油。
第60年代初期,美國城市小轎車急劇增加,造成交通堵塞,汽車經常處于開開停停狀態,同時由于汽油機的功率增大,燃料燃燒不良產物在曲軸箱中聚積生成低溫油泥。因此要采用加入分散低溫油泥的清凈分散劑,出現了SC汽油機油。
第三代——環保階段
60年代中期,為了控制汽車的排氣污染,美國公布了排氣控制法。各個汽車公司對汽車結構進行了改造,增加了正壓曲軸箱排氣系統(PVC裝置),將竄進曲軸箱的廢氣引進進氣系統,再次燃燒,以減少廢氣和CO排入大氣。但同時由于安裝了PVC裝置,使曲軸箱的廢氣和水蒸氣不能及時排走,低溫油泥和銹蝕問題更加突出。同時各公司推薦的換油期由1500~3000km提高到6000~9000km。汽油機油的質量從SC提高到SD,配方中需加入無灰分散劑和各種金屬清凈劑。進入70年代,政府對排氣中NOx等有害物質控制更加嚴格,新發動機排氣管上都采用了廢氣循環裝置。高速公路增多,使汽車速度增加,油溫升高,油品的高溫氧化、高低溫油泥和銹蝕問題日趨嚴重,同時,油品因高溫氧化而變稠,因而出現了添加劑量增加并優化配方的SE汽油機油。
第四代——起步發展階段
1980年API發表了SF汽油機油規格是為了滿足換油期從12000km延長到24000km,保證更好的抗氧性和閥系抗磨性。1989年美國又公布了SG汽油機油規格,除解決油泥問題外,還提高了高溫抗氧化和抗磨損性能,SG汽油機油要求通過1H2符合CC柴油機油的要求,用MSⅢE、VE代替ⅢD、ⅤD,提高了臺架試驗的苛刻度和合格指標。為了進一步改善節能經濟性,延長排放合格保證里程和延長換油期,1997年美國將公布PS—5(SJ)規格。會增加MSvⅥA節能臺架和TEOST高溫清凈性臺架試驗。
第五代——合成機油,性能略高,價格昂貴。
第六代——能節省燃油的節油養護機油;比合成機油便宜,經濟效益高于任何傳統機油;節省燃油不低于5%,長期使用,一般平均可達8~15%。節省機油48~88%;排放改善,動力增加,延長大修理期限,延長車輛壽命。